在 2018 年世界卫生统计中,日本以 84.2 岁的平均预期寿命排名世界第一。除了高品质的生活、高水平的医疗条件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日本人对死亡的独特视角也是促进日本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图/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中的日本数据
01 死亡的意义
日文汉字“die”发音为“しぬ”,其中“し”的发音来自汉字“die”。但与汉语中的“死”不同,“しぬ”的真正词根是“しなぬ”(野ぬ),也就是像枯草一样腐朽的生命。因此,在日本文化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植物从发芽生长到茂盛,然后衰退和枯萎。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青春期从初生萌芽开始,随后是壮年,精力充沛,郁郁葱葱,最后迎来生命的终结——死亡,枯萎,回归大地。回归地球,既是今生的结束,也是下辈子的开始。因此,日本文化中的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02 文学中的死亡
日本死文化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文学。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死亡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主题。贯穿源氏物语的主线是死亡。从《桐湖》开篇,以光源式的母亲和祖母的逝去,再到希妍、葵、父亲、子尚、柏木的逝世,展开宏大的叙事。,最后以浮船下水自杀告终。《源氏物语》华丽而透彻地展现了日本的死亡文化,以死亡开始,以美丽的笔触以死亡结束。
照片/太宰治公墓
现代作家也深受死文化的影响。从川端康成的小说到太宰治的作品,再到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直子、清雪、初美等人相继死去。生死之间,已经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纸,被刺破了。.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甚至选择自杀来表达对死亡的理解。就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及其自杀过程,更像是一场日式死亡文化的表演——剧本写好,亲自上演,最后落幕。
03 白骨
在日本,有一种习俗叫做夹子。亲人遗体火化后,殡仪人员会上门通知家属,要求家属存放骨灰。随后,引入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具完整的人骨。除了已经被烧成小碎片的胸腔外,其他部位的骨头基本完好。桌上有四双长约40厘米的筷子。家庭成员,男性和女性,两人一组工作。一个人用筷子夹起遗体,递给另一个人,然后放入骨灰盒。
图/夹白骨
骨头要按一定的顺序夹好,第一是牙齿,第二是脚,手、腰、背、肋骨、臀部、喉结等都夹起来,最后放好头骨。离死者最近的人必须将头骨一点一点地完全捡起,放入骨灰盒中。骨头被剪断时没有哭泣,也没有恐惧的感觉。因为在日本的死者文化中,这是死者转世的仪式。剪完之后,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死者就会像干草一样回到泥土中,等待下一次绽放。
在日本文化中,生死概念被称为生死概念。死在前,生在后,生与死是一样的。就这样,生与死相关联,在死亡的意识中体会到生命的艰难,在生的境遇中淡泊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成为生命的延续。在这种平淡的生死观中,如果你的心保持稳定,你自然就能活得更久。
面人的死法,论日本的死诗
死诗,又称死句,是以诗的形式留下遗言,总结生前生平的一种形式。一般以中国诗歌、诗句、日本歌曲或俳句为主。它们在日本的死亡文化中非常重要。重要部分。像我们认识的许多日本人一样,他们都在死时留下了他们的死亡诗。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绘
例如,最广为人知的是日本战国英雄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自焚前朗诵的死亡诗:
五十年的人生,与天地间的漫长岁月相比,简直如梦如幻。曾经活着的人,怎么会有不死的人呢?
据说织田信长自焚的本能寺
还有“夏可尚”。背叛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中国诗作为死亡诗来总结他的一生,为他的叛国辩护:
逆顺无二门,大道为心源。五十五年的梦想,感觉要回一元。
就连战犯东条英机也不得不在被绞死之前留下一首死诗:
别了,我在苔藓下,等待着大和岛的绽放。
战犯东条英树
由此可见死亡诗对日本人的重要性。
死亡诗的由来
日本的死亡诗其实是宫斗的副产品。
与中国一样,日本的皇位更迭也伴随着血雨腥风。宫斗失败的诸侯,往往不愿默默死去,同时,为了表达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这些读过诗书的人,深深扎根于国学之中。有权势的贵族喜欢在死前写下一首诗来履行他们的尊严。
比如公元658年,年仅18岁的尤马王子卷入了太子之战,失败时差点被杀。在被抓的路上,他把两根松树枝绑在一起,唱了一首悲伤的歌:
如果命运眷顾我,我想回到岩代海滩,再看看我做的松枝。
日本皇室的“一千代”,宫斗比中国好不了多少
文太子被处死二十年后,同样的命运再次降临在大津太子身上。他还向右剑亲王学习,写了一首关于他死的诗作为他的遗言:
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湖上的青色呱呱叫,我将消失在云层中。
在这两位王子之后,日本贵族逐渐爱上了这种体面的死法。
死亡诗的佛教补充
日本人能够从容面对死亡,形成了病态、畸形的自杀文化,这与佛教的传入密不可分。
就在唐朝派使者将天朝风俗带回日本的时候,佛教也传入了日本。最著名的是鉴真东渡的故事。大批僧人东赴日本传教,兴建禅寺。
日本禅寺
当时传教士经常在日本兼职文学教师和技术顾问,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思想也被好学的日本人充分接受,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生死的态度。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观念中,有德的人可以预知自己的死亡,如果他能在死前保持平静,进入寂静状态,就可以避免死后轮回六道之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日本人热衷于自杀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体面的自杀不仅是一种苦难,更是一种获得救赎的方式。
可以说,佛教思想是日本自杀文化的基础。
日本属于佛教国家
我们来看看日本人在日本《台北记》中记载的最体面的死法:
日野纯纪从袍子里拿出一卷白纸,用纸角擦了擦脖子,然后展开白纸,写下了他的死亡诗:古有云,无死无生。 ,乌云尽,长江水清。写完后,纯基将刷子平放,用手抚平头发。就在这时,刽子手的长剑从背后一闪而过。Junki的头向前倾,他的身体也随之倒下。
不仅如此,佛教思想还使得日本的死亡诗大多以风、花、雪、月等四个季节的转瞬即逝的景色作为主诗的主要内容,来表达生命的无常和无私。
死亡诗的发展
长期以来,死亡诗被日本上流社会的贵族用来装逼。日本早期的死亡诗大多以中国诗歌或和歌的形式写成。在日本,能够接受汉学教育的往往是上层贵族,下层武士甚至没有自杀的权利。直到俳句的出现,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日本贵族
由于语言的差异,虽然中国诗歌在日本上流贵族中很受欢迎,但作为外国文学,其格律和格律与日语相差甚远,一般人听不懂,更谈不上引起共鸣甚至引起共鸣。是你自己的创作吗?因此,俳句作为中国诗歌和和歌的本土化产物应运而生。
俳句一般由“五七五”的十七个日文汉字组成。第一句五音,第二句七音,最后一句五音,三句共十七音,组成一首短诗。
在俳句的本土化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日本俳句圣人松尾芭蕉,他曾为自己早逝的孩子写过一句俳句:
我知道这个世界像露水一样短暂,但
松尾芭蕉在日本被称为圣俳句
此外,素有日本美男子之称的冲田先生,在临死前也留下了一首好俳句。翻译的大意是:
若水不流,花不落,两心永远在黑暗中分离
当然,也有一些释放自我的死亡诗,比如日本武士武田留下的死亡诗:
阿修罗怎么可能收服我?下辈子,我将重生日本人,斩断胜者的头颅!
武士
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平静和沉寂感,但其中有一种武士的坚毅和冷酷之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亡灵诗的多元化发展。
死亡诗的虚伪
死亡诗中的哲理,以及作者面对死亡时从容不迫的心境,不禁让读者由衷钦佩,但其中蕴含着极大的虚伪。
流传下来的死亡诗,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日本人在死前开悟所写的。当死亡诗成为风潮时,很多人喜欢早早写出来,甚至请人代写,临终时假装自己悟道,背诵。有很多做作的感觉。无死之诗的平静与安宁。
日本文化追求沉默
比如有一个叫成岛的日本人,在他50岁的时候自己写了死亡诗,请冷泉帮他修改:
五十多岁日本人,
谢谢爸爸妈妈。
我的心很平静,
徜徉在花海之中。
反观明道,早就为死而准备的诗,却活了很久,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扔掉它。
除了预先写好的,还有大量的死亡诗是他没有做的。有些人死于战争或突发疾病,他们来不及留下遗言。他们的属下或子孙,从生前喜欢的书或诗中,找来一句,作为他的死诗。
比如最有名的织田信长唱的50年无期徒刑其实他并没有做,而是日剧《屯生》中的一出戏,但后人默认是他的死诗。
织田信长墓
总而言之,作为日本自杀仪式的一部分,死亡诗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死得体面与否。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日本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日本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